星期六, 1月 06, 2018

講座:跑在世界巔峰:衣索比亞

2018下的展願是希望多參與一些質地軟一點的展覽、演講、電影、藝文活動...等。開春第一砲就以這場講座為開端好了,妙的是,主題還是不脫離跑步(去年報的場咩)

主講的對象,其實是知道的,運筆的主編,而且是碰過面的,在很久很久的三四年前;好笑的是,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把他江湖行走的暱稱:丹丹老師跟本名與本人連在一起;不然,在2017上半年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兩個人是不同的兩個人。我第一次見到Daniel,是參加一個香港教師來教學的跑步活動,他是以助教的身分站在一旁,是以以為他是體院的學生,只覺得這個小孩子好瘦,可身體的操控性實在很好。多年之後再看到本人,他還是一樣瘦,但感覺比較精實點,沒像之前覺得像風一吹就會飄走那樣。

總之,這次的講座就是以他近期去衣索匹亞訓練時所看到的點滴作為主結構的講座。簡單筆記幾個覺得有感的地方:
剛開始看到這張投影片,很是震驚。雖然都知道非洲來的跑者一向都跑得很快,但,沒有想到世界排名50快的選手,肯亞跟衣索匹亞就通包了。這背後當然有很多的原因,非洲人身體結構的基因,居住高海拔高原區域,除此之外就是我之前有些偏見的政經因素。以前會對來台灣參加的非洲選手莫名會有些反感,覺得名不見經傳,可盡是來佔獎金便宜;然,聽了聽平均年收入只有400美金的狀況之後,不禁也反省了自己看事的角度;雖說一直覺得只要願意學習,透過教育,還是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殊不知,環境是那樣,在先天上就拿不出來金錢來投資教育,又怎麼有翻身的機會。是以對肯亞或者衣索匹亞人來說,學習?!教育?!這都比不上會跑步,好好去練習跑步來得實用。因為只要願意花心力於此,有機會被運動經紀人看上,出國一趟,就算不是第一名,只要有名就有獎金,就足以撐起全家生活兩三年。

是以,對Daniel後面所說的很感嘆:肯亞或者衣索匹亞的選手根本就不需要手錶。就算去國外比賽,10個裡只有3個有按計時,其餘的只是對贊助廠商有個交代。因為,對他們來說,成績或者PB根本就不重要,就算錶上顯示破了他個人PB又怎麼樣,只要前面有人,就代表獎金會落到前一個人的口袋裡;首要的條件是跑贏前面的人啊!成績?!是甚麼東西?!對他們來說,賽場上就是競爭,就是比賽,甚麼只要比以前的自己好就好,根本是冠冕堂皇的鬼話。這,才是他們現實的人生。

去年Q4突然有感自己似乎都被手錶給制約,只要是心率或者跑速搞得錶嗶嗶叫,不管是低於下限或者高於上限都會搞得自己很不開心,覺得好像做不好,這樣實在很不健康;查了幾篇文章,再加上上述的當地人實際練跑(小孩子也一樣)的景況,整個佐證了,工具,只是輔助;看太多想太多都是不必要的,所有的一切只要看本質:跑,就好;跑久跑多了自然就會知道體感,體感自然會領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會後Daniel也針對此問題回答了一個我覺得還不錯的點。心率,整體來看確實是客觀的數據,卻也很容易被外在的因素所影響。這點真是一語打醒夢中人,又或者說我其實透過實際的操作過一陣子也是知道的,比方說天氣熱跟天氣冷,有睡飽跟沒睡飽都會影響到,卻仍是卡在這一點上邁不出去;而如果用跑速來看,有時候又怕太過高估自己,總是想很多。未來在調整期的時候,最該努力做到的是:放下心中的魔!先嘗試去做做看,做完了之後再看數據就好
練跑的地型上,台灣人可能比較貧脊一點。之前就有看過幾篇在草地上練習或沙灘練習的一些文章。Daniel也分享了一些衣索匹亞人在不同地型練習的優勢。有時想想也蠻感嘆的,經濟環境好,大興柏油路之於,也把人的一些本能結構給剝奪了。有得必有失,經濟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無法大肆砍筏樹林,無法建構馬路與彈性加的PU跑道,所以他們跑在樹林裡、跑在沙石塵璊的紅土道上。為了閃避坑洞與碎石,跑步上格外的專心,在凹凸起伏有緻的路面上,反射神經相對提升,操控肌肉的穩定性也相對的有助益。比起我們只會跑操場或者一般道路確實是會更強韌些。未來有沒有機會在草地上練習,不知道,但至少先筆記一下。另外,Daniel也說道:盡量少在跑步機上練習,因為跑步機上的動態其實都是單一的動作,比較容易壓迫在某個點上。這點,我之前也曾想過要把跑步機練跑的部分降低,倒沒有想過傷害性,純粹只是覺得跟實際道路上的跑感差異性太大,加上室內空調,同樣的速度在跑步機上跑來會感到比較輕鬆,有點失真。可台北實在太常下雨,加上周間上班、交通移動時間,有時候從中擠出一些時間來鍛鍊,靠跑步機真的是最快也最方便。不糾結於訓練,只當成是運動的話,我想,倒也還好。

除了多變的地型之外。多變的鞋子這點也讓我有了新的啟發。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衣索匹亞人拿到什麼樣的鞋子就穿什麼樣的鞋子去跑,是以薄底厚底感覺也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因為他們重的也好、輕的也好,避震也好、緩衝也好,只要穿了就去跑,無形中也造就了腳的適應性。同手錶這項物品,最終都是他們操縱了工具而不是因為非得擁有某個工具才造成特別好的結果。這點,是很大的不同啊!說來說去,都是回歸本質,不管是地點,不管是鞋子,總之就是先跑了,先感覺了,給自己雙腳一些多接觸多適應不同的機會,就對了。
整個講座除了有來自衣索匹亞莊園咖啡豆手沖的咖啡喝,有爆米花吃也是另一個驚奇。一如後面看到衣索匹亞人的動態收操。近年來跑前從是靜態伸展轉向動態暖身的觀念,大家都已經知道,事實上我早前連動態熱身也不做了就直接從緩跑開始也算不謀而合,只是後期雖然以為自己反正前面也都慢慢跑,差不多,殊不知,隨著跑速有了些長進,那些緩跑也沒多緩,反倒演變成為沒有熱身(窘),這些都是以後要多注意的。如果說以非洲人三分到四分速的速度,輕鬆跑都放到五分或者六分,這種有兩分到三分左右距離的狀態,那幼幼班的我,暖身放七分半根本也不算什麼天理不容的事情,這點,是要自己弄清楚的。至於,我們賽前做的動態熱身,在衣索匹亞的訓練上,反倒變成動態收操了,而我們一般賽後做的伸展,他們反倒都不做。從影片上來看,衣索匹亞人的動態收操,有些動作看似簡單卻也很困難,主要是那些動作他們作起來,不僅保持中立脊柱,核心也收得很緊實,是以四肢的擺動,看得出來都只有關節在活動,加上平移前進,屈髖屈膝都有做到有效的向心、離心收縮。這些動作作熟了似乎能更有效的恢復肌肉的彈性與張力,關節活動度也會更加的靈活,不會因為長距離完只做靜態的伸展而固定住,反而變得更緊縮。席間,我們當然也親身體驗了一下,只做幾個動作,協調性、穩定性不好的我做起來相對的也都很不好,是以更驗證了這套收操活動好好的做好,也能夠有效提升協調與穩定性,也一併解開了我他們都不用重訓加強輔助的迷惑。
是個收穫不少的講座。短期間當然不可能像他們這些精英選手們(席間有不少pacer)能操作自如。簡單筆記一下。

沒有留言: